如何更好的沟通?

这篇文章是我看了TED视频《如何更好的沟通》后做的中文总结。

大多数人至少有一个不想见的人,因为我们就是不想和对方说话,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每一次交谈都有可能发展为争论的世界,一些鸡皮蒜皮的小事都会让我们激昂地赞成或反对。想要一段礼貌的交谈,也许只要遵循亨利·希金斯在《窈窕淑女》中的忠告:只谈论天气和你的健康状况就行了。皮尤研究中心对一万名美国成年人做了一次调查,发现此刻我们的偏激程度,我们立场鲜明的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我们更不倾向于妥协,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倾听彼此。我们做的各种决定,选择生活在何处,与谁结婚甚至和谁交朋友,都只基于我们已有的信念,这说明我们没有倾听彼此。交谈需要平衡讲述和倾听,而不知怎么的,我们却渐渐失掉了这种平衡。

科技进步是部分原因。比如智能手机,现在就在你们手里,或者就在旁边,随手就能拿到。 据皮尤的研究称,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青少年每天发送超过一百条短信。而这中间很多人,几乎是所有人,更倾向于给朋友发短信,而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交流能力 可能是最被我们忽视的,孩子每天花费数小时通过屏幕接触创意和其他伙伴,但很少有机会去发掘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但是,有什么技能会比维持一段连贯、自信的谈话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和我喜欢的人交谈, 也和不喜欢的人交谈。和在个人层面非常不认同的人交谈。很多人已经听过无数建议,比如看着对方的眼睛,提前想好可以讨论的有趣话题,注视,点头并且微笑来表明你的专注,重复你刚才听到的,或者做总结。

如何成为更好的沟通者?学习开始一段交谈—不浪费时间,不感到无聊,以及最重要的是,不冒犯任何人。我们都曾有过很棒的交谈,我们知道那是什么感觉。那种结束之后令你感到很享受,很受鼓舞的交谈,或者令你觉得你和别人建立了真实的连接,或者让你完全得到了他人的理解。

十条基本规则:

第一条:不要三心二意。

不是说单纯放下你的手机、平板电脑、车钥匙,或者随便什么握在手里的东西。意思是要处在当下,进入那个情境中去。不要想着你之前和老板的争吵,不要想着你晚饭吃什么,如果你想退出交谈,就退出交谈,但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

第二条:不要好为人师。

有个很好的理由来说明我们的谈话里为什么不允许有“专家说教”: 因为真的很无聊。我们需要在进入每一次交流时都假定自己可以学习到一些东西。著名的治疗师斯科特·派克说过, 真正的倾听需要把自己放在一边,有时候,这意味着把你的个人观点放在一边。他说感受到这种接纳,说话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不脆弱敏感,因而越来越有可能 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倾听者。再强调一遍,假定你需要学习新东西。比尔·奈伊说:“每一个你将要 见到的人都有你不知道的东西。” 我来复述一下:每个人都是某方面的专家。

第三点:使用开放式问题。

关于这一点, 请参考记者采访的提问方式。 以“谁”、“什么”、“何时”、“何地”、 “为什么”或“如何”开始提问。如果你询问一个复杂的问题将会得到一个简单的回答。如果我问你:“你当时恐惧吗?” 你会回应那句话中最有力的词,即“恐惧”,而答案将是 “是的”或者“不是”。“你当时气愤吗?”“是的,我当时气得很。”让对方去描述,对方才是了解情境的人。试着这样问对方:“那是什么样子?”“你感觉怎么样?”因为这样一来,对方可能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而你会得到更有意思的回答。

第四点:顺其自然。

也就是说,想法会自然流入你的头脑,而你需要将它们表达出来。我们常听到采访中嘉宾说了几分钟,然后主持人回过来问问题,这问题好像不知道从何而来或者已经被回答过了。这说明主持人可能两分钟前就没在听,因为他想到了 这个非常机智的问题,于是就心心念念想着问这个问题。我们同样也会这么干,当我们和某人坐在一起交谈时,我们突然想起别的事情,然后我们就不再听了。故事和想法总会不断向你涌来,但即便无法阻止,也不要让它们过多地在头脑中逗留。

第五点:如果你不知道, 就说你不知道。

广播节目里的人,非常明白他们的谈话会被播放出去,所以他们对自己声称专业的地方以及言之凿凿的东西会更加小心。 要学着这样做,谨言慎行,谈话应该是负责任的行为。

第六条:不要把自己的经历和他人比较。

如果对方谈论失去了家人,不要就势开始说你失去家人的事情;如果对方在说工作上的困扰,不要告诉他们你多么讨厌你的工作。这不一样的,永远不可能一样,任何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在谈论你的事。你不需要在此刻证明你多么能干,或者你经受了多少痛苦。有人曾问史蒂芬·霍金他的智商是多少,他回答道:“我不知道。拿智商吹牛的人都是屌丝。”交谈不是用来推销自己的。

第七条:尽量别重复自己的话。

这很咄咄逼人,也很无聊。但我们很容易这样做,尤其是在工作交谈中,或者和孩子的交谈中。我们想声明一个观点,于是换着方式不停地说,不要这样做。

第八条:少说废话。

说白了,没人在乎那些年份,名字,日期等等这些你努力试图在脑中回想的种种细节。别人不在乎,他们关注的是你,对方关心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有什么共同点。所以忘掉细节吧,别管它们。

第九条: 这不是最后一条, 但是最重要的一条,认真倾听。

美圈儿心动快恋小编觉得,有很多重要人士都说过倾听可能是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你可以提升的技能。佛曰:“如果你嘴不停, 你就学不到东西。”卡尔文·柯立芝曾说:“从没有人是因为听太多而被开除的。”为什么我们不愿倾听彼此?首先,我们更喜欢说。我在说话时一切在我的掌控之中,我不用去听任何我不感兴趣的东西。我是焦点,我可以强化自己的认同感。但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会受到干扰。人平均每分钟说 大约225个单词,但我们每分钟可以听将近500个单词,所以我们的脑子 被这另外275个单词占据了。我知道这很耗费精力去真正注意听别人讲,但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们就不是在交谈,你们只不过是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彼此嚷嚷毫不相关的话。你们必须相互倾听,史蒂芬·柯维对此有精彩的论述,他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为了理解而倾听,我们为了回应而听。”

最后一条,第十条: 简明扼要。

“好的交谈就像恰到好处的迷你裙;足够短,能够吸引人,又足够长,能够包纳(盖住)主体。”

所有这些都浓缩成 同一个概念,那就是: 对他人产生兴趣。尽量少说话,但开放自己的思想,永远准备着大吃一惊,也从不会感到失望。你们也可以这样,走出门去,和别人交谈,听别人说,以及最重要的,准备好大吃一惊。

下面是我转自我的好朋友写的文章《当我把一个好消息分享给你》,这是一篇基于心理学理论如何回应别人的文章,她主要学习的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当我把一个好消息分享给你

美圈儿心动快恋小编觉得,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我们和亲人,朋友,恋人等),相互支持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感同身受。很多心理学家对这种“支持”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以两种分类形式将“支持”分成了四种。

两种分类:

1. 赞赏 vs. 打击

2. 主动 vs. 被动

四种“支持”:

1. 主动赞赏,比如各种主动夸张,“哇,你好棒啊,你的努力有回报了哦”。

2. 被动赞赏,比如淡淡地微笑点头等。

3. 主动打击,对你说“你确定你可以吗,这个看起来很难的哦”。

4. 被动打击,比如忽略,转移话题等。

我想这几种形式我们在生活中一定都有遇到过。心理学家发现,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隐形支持(invisible support) 因为接受帮助是一件会影响我们自尊心和自我价值的事情。但是,当好事发生的时候,情况可就不一样了。我们会希望对方给我们明显积极的支持,这种差别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79组情侣?参与了实验,实验包括七组录像活动,其中有四组活动是真正关于实际实验内容的,它们是两个人分别分享最近的个人的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然后这些情侣会答一些问卷调查关于对方的反应。比如,“当我告诉我的另一半一件开心的事情的他非常的激动甚至比我还开心”。试卷的回复和他们对他们的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联系发现和他们的假设一致的结论:当我们和对方分享一件好消息的时候,来自对方更加明显和主动的支持可以预测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这是因为当我们在分享好消息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表现我们的优势,所以我们会格外期待来自对方的肯定。


美圈儿心动快恋检索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